以後現代設計美學觀點探討台灣十三行博物館之設計手法
楊平*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副教授
一、前言
在現代主義運動以前,西方教育體制與職業體制裡,建築、繪畫、雕塑(設計)這三者是沒有區別的。在包浩斯建築教育的影響下,在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下,建築理論好像與藝術理論、設計理論區分開來,互不往來。這種情形在後現代情狀裡又起了很大的變化:建築、設計、(造形)藝術三者互相影響,乃至於三者之間的論述也逐漸再度融合。所以,就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回復到前現代主義的情狀。
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為保存十三行文化的歷史及文物所建造的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築,它不是現代主義的方盒子,也並非解構主義下的產物,在奇特的外表之下,其實表達了一些隱藏的語彙與故事,本文將以後現代設計美學的觀點對十三行博物館的設計手法做一個探討。
二、文獻回顧
1.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主要是從形式上對現代主義進行修正,可說是採取各種方式以擺脫現代主義的烏托邦主義與程式化,但是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加上一些別的什麼混和,成為雙重性(double-coded)一方面是因為技術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符號學(semiotic)的影響:建築本身開始採用新的技術手段,同時也開始為特定專門提供符號象徵的服務。而所謂雙重性的含義,即指設計要對設計對象、對公眾負責,也要對設計者自己負責。作為後現代主義的符號裝飾,採用的對象有各種各樣的歷史風格,從哥德到巴洛克,從古典到文藝復興,無所不包,但是採用的方式不是歷史復古,而是揶揄的、戲謔的、陶侃的誇張與象徵的描述。
2.後現代主義美學與設計
依據楊裕富博士《建築,設計,後現代論評》一書將後現代美學分為四個來源,其分別是:符號美學、接受美學、批判美學與敘事美學。
(1)符號美學:
符號美學理論主要由法國哲學家巴赫德、達西達以及義大利符號學家葉柯等人所建構。符號美學與現代主義美學最大不同在於討乏現代主義美學的“只見材質與構圖”之美,並認為視覺之美應包含了視覺對象做為“純粹物”以及“符徵物”之美,乃至於觀賞者本身的經驗聯想所喚起之美。乃至於觀賞者本身的經驗聯想所喚起之美。
(2)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做為50年代左派美學重要的一支,多少對資本主義的現代美學是具有”敵意”的。接受美學與現代主義美學最大的不同,在於提出作品的詮釋權不在作者,而在於欣賞者,讀者。
(3)批判美學:
批判美學作為二次大戰後左派美學重要的一支,同樣的對於資本主義的現代美學是具有”敵意”的。批判美學由於對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高度關注,所以早就發展出:”藝術作品的商品化、物化傾向”;高度工業化下,”藝術品的原創性與版權(相對於複製品)的虛偽性”等截然不同於現代主義美學的提法(problematic)。
(4)敘事美學:
敘事美學作為後現代美學的一支,與其說具有”反”現代主義美學的色彩,不如說具有回復”前現代”的色彩,或是說具有文藝合論的色彩。敘事美學本身理論體系並不明顯,往往被併於符號美學中,不過,在對後現代設計創作的影響上,敘事美學重要的主張即在於:回復作品的文學性、敘事性、神話性、說服性、裝飾性。
3.後現代主義建築:
最早提出後現代主義看法的是美國建築家羅伯特·范裘利(Robert Venturi)。他在大學時代挑戰密斯的(“less is more”)的原則,提出(“less is boring”)的看法,主張用歷史建築因素和美國的通俗文化來賦予現代建築以審美性和娛樂性。他在早期的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原則。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進一步強調了後現代主義戲謔的成分,和對美國通俗文化的新態度。而在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分類上,參考羅伯特·史特恩的《Modern Classicism》一書,可分類為:
(1)“戲謔的古典主義建築”(Ironic Classicism):
或譯為“嘲諷的古典主義”。也有人稱為“符號性古典主義”或“語義性古典主義”。是後現代主義中影響最大的一種類型,主要的後現代主義大師都在這個範圍內。使用部分的古典主義建築的形式和符號是其基本特徵,而表現手法卻具有折衷的、戲謔的、嘲諷的特點。從設計的裝飾動機來看,應該說這種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文主義有密切聯繫。與傳統的人文主義風格不同在於嘲諷古典主義,或者狹義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明確地通過設計表現現代主義和裝飾主義之間的無可奈何的分離,而設計師除了冷嘲熱諷地採用古典符號來傳達某種人文主義地信息之外,對於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基本是無能為力的。因而充滿了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調侃、遊戲、玩笑色彩。
(2)“比喻性的古典主義建築” (Latent Classicism)
這種風格其實也是狹義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一個類型。它基本採用傳統風格作為構思,設計多半處於一半現代主義,一半傳統風格之間。它與“戲謔的古典主義”的最大不同在於,這派設計家對於古典主義和歷史傳統具有嚴肅的尊敬態度,絕對不開玩笑。他們取古典主義的比例、尺寸、某些符號作為發展構思,因而具有比較嚴肅的面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派的作品更能為大眾接受。
(3)解構主義建築:
解構主義建築是一個從80年代晚期開始的後現代建築思潮。它的特點是把整體破碎化(解構)。主要想法是對外觀的處理,通過非線性或非歐幾裡得幾何的設計,來形成建築元素之間關係的變形與移位,譬如樓層和牆壁,或者結構和外廓。
(5)新現代主義建築:
為現代主義建築對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一種回應,以簡單和平民化的設計,表達實用和廉價也可以達成藝術和精神上需求,而不一定要花俏昂貴的過度設計和建材浪費、功能折損。諷刺的是有時新現代主義建築也被歸類為後現代,因為凡是不同於現代的都算是後現代。
(5)奇異見築:
奇異建築是後現代主義建築中的一個流派。其特點是各不相同。有人說它的創作目的就是成名,把建築當作遊戲。
三、探討內容
1.十三行博物館背景簡介
案名: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
N |
建築設計:孫德鴻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完工:1997~2001
十三行博物館空照圖(影像來源:google)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1957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1957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勘查後定名為十三行遺址,後經考古學者石璋如、臧振華、劉益昌等人陸續發掘出極具代表性之文物及墓葬遺物等。1989年至1992年間,因八里污水廠將興建於遺址上,引起各方注意,形成搶救遺址熱潮。1992年文建會邀集相關部會,確立遺址保留面積為3136.9平方公尺,其餘遺址面積則為污水廠所覆蓋。1995年,中央各部會決議於污水廠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由中央及台北縣分別編列預算興建。1998年,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正式興建。
十三行博物館由孫德鴻建築師所設計,基地位於八里鄉河海交接處,一側面臨湛藍雄偉的台灣海峽,及淡水河口天然潟湖挖仔尾自然生態保留區,另一側面臨青翠秀麗的觀音山與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東北緊鄰八里污水廠,西南側鄰台北港,為眺望淡水八里河海的最佳地點。本博物館佔地約三千六百坪,全館面積約兩千坪,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架構成完整的概念,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並以真實透心的材質,如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構築成完整的理念。
2.十三行博物館基本圖面介紹
|
||
1. 入口廣場 2. 階梯平台 3. 門廳 4. 風除室 5. 放映室 6. 階梯教室 7. 機房 8. 學習教室 |
9. 教誼室 10. 辦公室 11. 紀念品與圖書販售處 12. 館長室 13. 會議室 14,15.後場門廳 16.中央監控室 17.電信機房 |
18.修補工作室 19.電機室 20.裝卸貨工具區 21.臨時儲藏室 22.燻蒸室 23.服務廣場 24.大客車停車位 25.小客車停車位 |
圖一、1F平面配置圖(圖片來源:《二○○二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師雜誌社,2002)
|
圖二、2F平面配置圖(圖片來源:《二○○二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師雜誌社,2002)
|
圖3. 3F、4F與屋突一層平面圖(圖片來源:《二○○二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師雜誌社,2002)
|
圖4.四向立面圖(圖片來源:《二○○二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師雜誌社,2002)
|
圖5.長向剖面圖(圖片來源:《二○○二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師雜誌社,2002)
3.十三行博物館之設計手法探討
(1)海浪的意象元素
a.海向的弧形量體,其軸線呈放射狀指向海洋,象徵來處與原鄉。
b.豐富的出土文物該如何回應?建築師嘗試藉由建築造型反映考古遺址位
於海陸交界的特質,同時訴說這先民的傳奇故事,遂將海洋的意象幻化成一
個銀色金屬蒙皮的建築量體。
c.站在地面上時並看不見海,但只要沿著建築曲面屋頂的大階梯往上爬到最
高處的木製平台上,會發現海就落於不遠處,高處海風強勁無比,以靠平台
金屬欄杆而遠眺,就有彷彿站於浪頭的錯覺。
圖6.圖海浪意象之金屬蒙皮量體(圖片來源:http://forestlife.info/Onair/082.htm
圖7.圖8.海浪意象之金屬蒙皮量體(http://www.archinfo.com.tw/member/03/031129.aspx)
(2)礁石意象與牆的方向性意象元素:
山與海的交會處,是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斜倒八角塔,在一片平坦的河岸平原上相當醒目,遠處即可看見其矗立其中,傾斜不正的設計影射毀壞的遺跡與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斜塔內部是一個高達十八公尺的清水混凝土挑空空間,而塔內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沈的意涵。至博物館入口處豁然發現,銀色建築量體似海浪,八角塔狀似海中礁石,前後呼應。沿著八角塔傾斜方向,兩道高聳的清水混凝土牆從斜塔中筆直延伸而出,牆面全無開口,除平行於傾斜方向之印紋外,並無任何裝飾,這樣的設計手法完全使人專注於其方向性。
圖9.礁石意象 (圖片來源:http://forestlife.info/Onair/082.htm
圖10.礁石意象(圖片來源:http://www.archinfo.com.tw/member/03/031129.aspx
圖11.具方向性的牆面(圖片來源:http://www.archinfo.com.tw/member/03/031129.aspx
(3)形塑身立其境的考古現場意象元素
沿著入口階梯向下,博物館大們刻意設在低於地面半層樓的位置,給參訪者即將走入考古挖掘現場的感受,而金屬蒙皮量體一樓又側為展覽動線開端,設計者刻意設計一個壓縮的黑暗空間,只有一個光線充足的開口,並以一考古地層作為端景。參觀者就像是在地底進行考古研究般按著光線指引走出開口。
上到二樓,大挑空為八角塔之內部空間,在挑空天井下,參訪者沿著階梯一圈一圈拾級而上,從不同高度往下看,時空彷彿停留在1998年十三行遺址的搶救現場。
圖12.(圖片來源:http://www.archinfo.com.tw/member/03/031129.aspx
圖13.(圖片來源:http://www.archinfo.com.tw/member/03/031129.aspx
圖14.(圖片來源:http://www.archinfo.com.tw/member/03/031129.aspx
圖15.(圖片來源:http://www.archinfo.com.tw/member/03/031129.aspx
圖16、17.(圖片來源:http://www.archinfo.com.tw/member/03/031129.aspx
四、結論
在做建築設計的同時,思考將塑造的建築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建築是否只
是一個冰冷的量體?在我的認知裡,他不只是一個承載人的機器,更不只是一個容器或遮風蔽雨的地方而已,他能夠活化城市及產業,更有可能帶動一個地區的經濟,像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即是一個例子。但這不是一個死的方盒子與冰冷的量體能做到的事。建築要能感動人,設計者必須用心做設計,以十三行博物館來說,他激發了人類的想像,讓人無法一眼看穿,這其中激盪著很多的可能,就如楊裕富教授在「設計的文化基礎」一書所說的,建築要能說故事,而十三行美術館正述說著他自己的故事,在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考古遺跡旁,建築師嘗試運用自然(山、海…)的元素重現一個充滿想像的故事場景,企圖圍塑出獨特的空間氛圍,讓參訪者在觀賞出土文物時,也體會了艱苦的考古保存過程。